肝癌早期發現關鍵!台灣研究揭示甲型胎兒蛋白預測新突破

台灣肝病防治領域再傳佳音!台大醫院與台北榮總聯合研究發現,透過連續監測慢性B型肝炎合併肝硬化患者的甲型胎兒蛋白(AFP)序列變化,可有效預測半年內罹患肝癌的風險。這項研究分析了數千名患者的長期數據,發現AFP上升趨勢與肝癌發生率高度相關,尤其在肝硬化患者中更為顯著。研究團隊表示,此技術可作為篩檢新工具,幫助醫師提早介入治療。

肝癌長期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前列,每年約有1.1萬人確診,多數患者因早期無明顯症狀,發現時已進入中晚期。專家指出,B型肝炎帶原者若疏忽定期檢查,風險尤高。研究主持人陳三奇醫師強調:「早期發現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,這項技術有望讓高風險族群受益。」目前,該研究成果已提交國際期刊,未來計畫與健保署合作,推動更廣泛的臨床應用。醫界呼籲民眾,尤其是40歲以上或有肝病史者,每半年接受超音波及血液檢查,別讓「沉默的殺手」趁虛而入。

“肝癌早期發現關鍵!台灣研究揭示甲型胎兒蛋白預測新突破”聯合研究發現

聯合研究發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