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衛生福利部2024年最新公布的數據,肝癌雖仍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,但其標準化死亡率已連續多年下降,顯示台灣在肝病防治上的努力逐漸收到成效。專家指出,這主要得益於乙型肝炎疫苗的普及、慢性肝炎治療技術的進步,以及民眾健康意識的提升。 台灣過去因B型及C型肝炎的高盛行率,導致肝硬化及肝癌病例頻發。然而,近年來抗病毒藥物的廣泛應用,讓許多患者在肝硬化前獲得控制,大幅降低肝癌發生風險。此外,政府推動的篩檢計畫也讓早期診斷率提高,使患者能及時接受手術切除或局部治療,提升存活率。 然而,專家也提醒,隨著生活方式改變,非酒精性脂肪肝成為新興風險因子。過度飲酒、肥胖及缺乏運動,可能使肝臟長期處於發炎狀態,增加肝癌風險。醫師呼籲民眾應定期檢查肝功能,並透過健康飲食與運動維持肝臟健康。
“患者在肝硬化前獲得控制,大幅降低肝癌發生風險”政府推動的篩檢計畫
台灣肝病防治學會表示,未來將持續推動公眾教育,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,並鼓勵慢性肝炎患者定期追蹤檢查,以進一步降低肝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。這項進展不僅是醫療技術的勝利,也反映了全民共同參與防治的成果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