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癌衛教網
肝癌診斷方式肝癌診斷方式

診斷肝癌可透過抽血、影像學和切片等三種檢查,考量侵入性、準確性和病人狀況,分別用於不同階段。每種檢查都有其優點和限制,沒有單一種檢查就能診斷肝癌,需綜合判斷。

初期篩檢

根據美國肝病研究學會 (AASLD) 2018年建議,肝硬化患者應每6個月進行腹部超音波,可一併檢查血清胎兒蛋白 (AFP)。

血清胎兒蛋白 (AFP)
  • APF數值在肝發炎、再生後會上升,通常當APF> 400 ng/ml 時,90%可確定是肝癌。

  • 檢查方便快速,常用於初期篩檢時作為肝癌腫瘤標記。

  • 懷孕或生殖泌尿道疾病可能使AFP上升,且有約1/3的小型肝癌病人AFP數值正常,因此APF不能作為判斷肝癌之唯一指標,需搭配影像學檢查。

腹部超音波
  • 運用聲波反射原理,查探腹部組織構造。

  • 檢查時在檢查部位塗抹凝膠,方便探頭滑動;有時會稍微用力輕壓,但較不具侵入性,很少造成疼痛或不適,檢查程序快速、方便。

  • 有經驗的操作員,即便腫瘤小於1公分,都能偵測出來。

  • 除可偵測腫瘤大小、位置外,對於是否侵入血管或膽管,有無產生腹水,皆能看出。

  • 目前雖有運用微小氣泡作為顯影劑的超音波照影(CEUS),能減輕傳統顯影劑過敏及對腎功能之影響,但由於是相對較新的技術,還需更多研究,才能確定CEUS在肝癌診斷的角色。

肝癌確診

但若APF過高,且腹部超音波發現 > 1公分的肝臟腫瘤,建議再進行電腦斷層(CT)或磁振造影(MRI)。如果還是無法確定,才會進行較具侵入性的血管攝影或穿刺採樣。

電腦斷層(CT)
  • 運用連續X光快速掃描,透過電腦重組X光影像並重新成像,存在著暴露於輻射線之疑慮。

  • 必須注射顯影劑,得考量病人的腎功能,以及對顯影劑過敏的風險。

  • 檢查時病人需摒住呼吸數秒,可能受病人呼吸影響,而不容易發現小型肝癌。

  • 相對於MRI價格較低。

磁振造影(MRI)
  • 運用核磁共振原理成像,較為精確,但價格比較昂貴。

  • 需注射顯影劑,通常會在兩種影像學檢查仍無法確定時使用。

  • 考量每間醫院的人員配置、設備差異、價格及病人意願。

  • 美國肝病研究學會並無建議應使用CT或MRI。

血管攝影
  • 將導管置入鼠蹊部大動脈,透過注射顯影劑,由血管攝影顯示肝臟血管的分布狀態。

  • 可充分了解供應腫瘤營養的血管,以及供應肝臟血管是否異常、肝門靜脈有無栓塞,有助決定後續治療,尤其是栓塞治療。

穿刺取樣
  • 是最可靠的方法,透過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的導引,用細針抽取部分肝腫瘤進行病理檢查。

  • 病人有腹水或凝血功能不好、意識不清等,皆不適合進行。

  • 具侵入性是其缺點,且需考量採樣誤差及過程中恐造成腫瘤細胞播種 (seeding)。

line